核心价值观

2018年度学科与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案评比优秀教案展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关心不越界

 

 ——高中一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关键词】人际界限;关心;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孔翠,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南通,226600),专职心理教师,中学一级

课题与学生背景分析: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节课也契合了“友善”和“和谐”这两种价值观取向,主要目的在于把握传递友善时需要注意的度的界限,了解人际关系与人机界限在维持社会和国家和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是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6年审查通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试用本(傅宏主编,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的高一年级第九课的内容,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每班约60人。这节课是承接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认识并塑造自己》)的基础上深入的一课,即涉及人际关系中互动的分寸、火候把握,又涉及自我意识中个人心理界限的觉察内省。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人际智力形成的敏感期,在处理人际关系距离时会存在一定的迷惘或冲突,所以如何把握人际关系的距离和界限以及表达出彼此的人际界限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对高中生了解这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对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和谐”两种价值取向有重要意义。

活动目标:

1.   理解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2.   意识到人际交往的界限,关心他人需从对方的需要出发。

3.   觉察并表达自身界限,同时了解他人界限。

4.   了解、掌握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和谐”这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活动准备:

1.   讲义单页、笔

2.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森林探险游戏”

教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到了一个从未去过的原始森林探险,伴随自己的还有5个不同的动物,分别是老虎、大象、孔雀、猴子和狗,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不可能都将它们带到最后,不得不一一地放弃,请你考虑一下并列出放弃它们的先后顺序。

1:我会选择先抛弃孔雀,因为它最没用,华而不实;然后抛弃大象,因为它太笨重,会拖后腿;接着抛弃老虎,因为它太危险,说不定食物匮乏的时候会吃掉我;再抛弃猴子,因为它太聪明,不容易控制,而且站得太高容易暴露目标带来危险,最后保留狗,因为狗最忠诚,嗅觉好,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2:我也先扔孔雀,或者用它来做老虎的食物,它在五个动物里价值最小,而且不会飞,还可能因为它开屏太美暴露目标拖后腿;再扔狗,它不适合森林生存,战斗力也不强,它也可以用来当老虎的食物;第三扔老虎,此时,已到达森林中间,猴子适合密林,而老虎也没有了内部食物来源,很有可能会吃我,它已经发挥了攻击外敌的功能,可以放弃了;第四扔大象,因为此时差不多要走出森林了,大象也已经发挥了坐骑和防御的功能,我可以带着猴子去城市里表演耍猴谋求生计。

3:我首先抛弃老虎,因为它是肉食动物,会和我争夺食物;然后利用孔雀的美貌转移危险动物的注意力;猴子可以帮我寻找食物,而且视野高,做侦查员容易发现敌方目标,但是它聪明可能会把我抛弃掉,所以我会扔它;最后在大象和狗之间,我选择保留狗,因为大象发挥了它的坐骑功能和防御功能后就没什么重要价值了,而且我也差不多走到森林的边缘了,它行动缓慢,没有狗跑得快,狗还可以在走出森林后陪伴我回家。

教师:几位同学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利弊,做出了自己的抉择,都有合理化的理由,而且都在动脑思考,不过也有共性的一面,也就是立场是一致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否有同学会站在动物的角度考虑呢?如果我们是那只不实用被抛弃的孔雀,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联系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是否也会首要考虑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而不是他是否需要我的帮助或付出?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接到一些案例,是跟人际关系有关的,一般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相处的久了后其中一方会到我这来倾诉苦恼,“我对他那么好,把他的事当我的事,他怎么不对我那么好呢?我心里有些失落、郁闷”。如果大家了解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相信就会释然很多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就用你期望的方式对待他。”如果我们对别人的关心是有期望的(期望对方也像自己关心对方一样关心自己),那么我们会失望,因为决定别人对我们好不好的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好的程度而是对方的想法和修养,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中的“和谐”的含义是;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它强调的是人滋生的心灵的和谐与自由,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要求的是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它崇尚的是合群聚众,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的是天人调和、天人合一。在刚刚的情境中,当我们能够站在动物的角度,为他们考虑,把它们当成我们真主的朋友,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真主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设计意图:通过暖身活动让学生头脑活跃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顺利过渡到教学目的之一——人际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这一价值取向。

二、案例分析

呈现案例:教材P40

进入高中后不久,小磊和小强成了好朋友。小强数学学习有些困难,经常要用很长时间解决一道难题。小磊会很急切地告诉他答案,有时早上急着交作业本,看到小强有题目不会,小磊也会主动把自己的作业本递给小强抄。学校社团开始招募新人,知道小强会书法,小磊帮他报了书法社团。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一次小强委婉地向小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小磊以后在帮助自己之前告诉自己一声。小磊感到又生气又难理解:“我那么关心他,把他的事当做我的事,他却不领情。”自那以后,他们的关系渐渐疏远了。

师: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我们与人相处时要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想要的先付出,同时付出关心不要有功利心。但是人际关系相处有时并没有那么简单,我这还有一个好朋友相处的案例,对方真心付出不求回报,但是对方仍然不领情,关系还变得冷漠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案例,分析一下,为什么?

生:我觉得如果我是小强的话我会觉得对方没有尊重到我,毕竟我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虽然对方的出发点是想对我好,但是方式不合适,把我自己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拿走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冒犯和侵权,如果能征求我的同意,尊重我自己的选择就好了。

师:刚刚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尊重”,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尊重”是维持人际相处界限的重中之重,无论如何,当你和某个朋友相处的多么多么友好,都不能越界,要尊重对方的主观意愿,千万不能在未经他人的同意之下擅自帮他人做决定,这对于当事人来说会感受到极大的越界和不被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这一含义就是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友善相对,要尊重、理解他人,公平公正对待他人,你不能仅仅接受他人的友善和尊重,你也需要给他人最最基本的友善和尊重,这种相对的友善和尊重是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意识到人际相处的界限存在,付出关心要尊重对方的主观意愿,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这种价值取向。

三、探究活动:界限我心知

   师:通过刚才的案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我们善意的付出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反馈,真正的关心是基于他人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主权范围内为自己做决定,如果越过了主权范围,对他人的过度关心有时对对方是一种伤害,关心有方式,界限需心知。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理界限是什么,前提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内向的自我觉察:我的个人界限是什么?只有明确了个人界限才能知道对方的界限。

活动规则: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有哪些对方的作为或许出发点是为我好但我们内心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列举3-5件不希望同学对你做的事,并把这些告诉你的伙伴。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老师先抛砖引玉做一个自我开放的分享。近来身边有很多关心我的人会对我说这样的一些话:“你是不是又瘦了?”“你得多吃点,太瘦了”“你现在有没有八十斤啊?”可能这些话对于在座的同学们来说,是一直很期待的结果,我巴不得瘦下来呢,一直减肥都没效果,可是人际互动很多时候会出现“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情况,自己想要的或许是别人不希望的,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一直对自己的体重不太满意的,希望增重却一直没有成效,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接纳现状吧,当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以上问题的时候,我内心又会感到自己对自己的不悦纳带来的冲突,而且还有一丝别人对自己的不悦纳,可是又没有办法,很苦恼。所以下次别人再跟我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就可以表达“我们可以换个话题了,实在没有办法~”你是否也有一些个性化的过度关心苦恼,我们借此机会本着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原则适度自我开放,表达一下。

1:我比较不喜欢好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带口头禅脏话,虽然他是把我当好朋友,相信我才跟我倾诉心里话,但是听到不干净的口头禅心里还是很不舒服,很别扭。

2:我想对大家说,能不能不要等老师一提问题就起哄点我的名字回答问题,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认可我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一到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就被集体起哄,让我觉得真的很尴尬!

3:我不希望同学朋友总是和我过度肢体接触,比如捏我脸上的肉,借身高优势不停摸我的头(巨烦),甚至有时袭胸(不能忍),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很不爽。

4:不喜欢别人以自己的想法去揣量别人,把不属于我的想法强加在我的头上,并四处宣扬,也不喜欢别人随意拿我的东西不打招呼,太把我当自己人。

设计意图:意识到尊重他人心理界限的重要性,通过个人界限的觉察和表达,领悟自己之前忽略的界线或想法,了解心理界限的个体差异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和“友善”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四、总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明确了人际交往的界限,懂得了尊重他人自由意志,关心不越界,此外,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和“友善”融入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两种价值取向。最后,还有个拓展作业,除了同辈互动的界线,人际关系还有很重要的亲子层面,期望大家回去后与父母沟通你需要的关系内容及形式,并了解父母希望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关心他们。最后期待大家在今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收获和谐的友谊和亲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题目来看是一节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课,主要表达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需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关心他人时注意把握分寸和火候,不要单纯以自己的想法投射他人的需要,此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和谐”两种价值取向,并让同学进行了实践。在呈现教材设计目的时,鉴于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的反思,个人增加了咨询中涉及人际关系困惑比较多的一种案例——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并通过暖身游过渡,在呈现过程中,发现学生确实是从个人利害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较多,不过这一举动会被理解为对教材的不忠或跑题。这节课的另外一个侧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去觉察和表达自身的人际界限上,这涉及了一部分的自我认识和觉察反思,内省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营造公开课上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个人花了较多的时间用在自我开放上,起到的有效作用是学生能够理解人际界限的个体差异性,意识到内省和表达的重要性,鼓起勇气表达,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分享的时间受到了限制,生生之间的互动有限,教师有喧宾夺主之嫌。

爱国、敬业

——从抗日战争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刘伟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围绕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子目展开。全面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过发展过程以及日军的罪行,同时还探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从知识角度来说课文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学生应该的掌握的内容,但教材删去了许多的史料和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的时候会造成知识脱节的现象。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由爱国而沉淀、凝结、传承的爱国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的旗帜,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大江南北到处燃烧着抗日的烽火,“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大事记重点解决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两党的关系,国共战略战术的异同点。第二部分史料实证,通过争议性材料激发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史学研究的方法。第三部分感悟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要珍爱和平。

【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活动设计】

教学

进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导入

新课

   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转发内容的分析中反思如何处理我们所接触的信息。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引出胡适的“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

怀疑精神的调动,便于本课史料实证的开展

探究

新课

 

 

第一部分:大事记——抗日战争过程篇

1、影视中的抗日战争: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梳理抗日战争大事记,完成学案,并将以下八部电影按抗战时序进行重新排列。

2、问题一: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限问题。

学生对抗日战争时限8年说、14年说展开讨论,由此把握抗日战争的时限问题。并结合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何不是815号的问题纠正日本正式投降时间问题。

3、问题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关系和各自领导的两个战场的重大战役问题。

学生判断朱德的两张照片哪张拍摄于全面抗战时期并说出理由。然后完成表格梳理国共领导的两个战场的重大战役。

4、国共抗战战略战术选择的异同点。

学生结合中国日本在战前的国力军力分析,理解国共两党都选择持久战战略思想的合理性,并了解国共具体战术的区别。

1、因课本内容太过粗线条,如有学生无法判断时间的影视作品,教师帮助解决。

2、解释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什么定在93日。

3、解释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

 

学生从整体把握能力层级相对较低的抗日战争的过程,由浅入深,慢慢推进教学。

第二部分:史料实证——探因析果篇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由对日本侵华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争议性材料入手,学生分析不同史料的来源,史料的可信度,进而理解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

2、日本侵华的罪行。

学生分析日中亲善的宣传照片和日军残暴罪行的照片那个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掌握图片史料分析的方法,并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生分析三个角度的史料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不同条约签订场景、在中国战场侵华日军军团数占日本投入战争全部军团数的比例、《联合国宪章》签署场景分析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当学生小组合作无法把握分析问题的方向时给予指导,通过细化设问进行引导。

如:这些史料主要说了哪些内容?

与材料一作者使用的证据相比,这些史料的来源有什么不同?

对于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的价值更高?

日本二战画报上的“中日亲善”实拍照片是不是虚假史料?为何真实性不高?

使用争议性材料,训练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解释能力以及批判反思精神。

第三部分:感悟历史——为了“忘却”的纪念

学生由梁思成的行为和西安反日游行持u型锁打日系车主的照片展开讨论,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观、价值观。

 

口诵列侬的《imagine》歌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第四部分:对话现实——提炼抗战精神中凝练的核心价值观

9·18”事变发生后,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在敌后奋勇杀敌;东北朝鲜族同胞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痛击日寇;九世班禅不但严辞拒绝日寇的拉拢,而且多次远赴内蒙古地区巡回宣传民族团结,挫败了日寇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示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腾冲战役中军人誓死保卫国家的史实;展示重要人物坚持抗战的讲话;剖析抗战胜利与民族自信心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的理念。

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抗战时期的敬业精神表现是什么呢?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勇于牺牲、敢于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激励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支撑。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

抗日战争是当时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责任,他们进行抗战就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当代的敬业精神表现则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总结

全课

 

战争不过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我们要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让爱与和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学习

延伸

爱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要求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爱国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时代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涵。请大家在课后展开思考:新时代的我们可以如何爱国?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看社戏》教学设计

——《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备课组    奚华

【教学目标】

1.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作者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理解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初步理解艺术的真谛。

3.仔细研读课文,深入挖掘文中的现实人生问题,在困苦与奉献的对照中,让学生思考并体会文章暗中传递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从情感线索中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

2.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学方法】

知识性阅读,整体阅读,讨论阅读,鉴赏品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利用网络媒体资料,了解社戏、豫剧、梆子戏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

2.通读课文,全面了解此次看社戏的过程及重点人物的对话。

3.在阅读中画出让你体会深刻的句子,并准备交流探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学习文本过程中,请标注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二、知识普及性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艺术人生》这个节目,吸引观众的一是光鲜靓丽的明星,二 是他们台前幕后的生活。可你们是否想过,《艺术人生》真正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让大众去捕捉艺术给人的人生感悟,人生投射在艺术中的影子。今天,你我一同走进王英琦的《看社戏》,感悟社戏里的“艺术人生”。

在初中同学们就学习过鲁迅先生的《看社戏》,有谁讲讲“社戏”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辅助补充)

《说文解字》上说“社,地主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社日”在民间是很受重视的。一年有春秋二社,往往成了赶集的日子。唐朝以后,百戏(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在我国兴盛起来。人们往往在社日自发演戏、看戏取乐。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社戏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重要意义——“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鲁迅在《社戏》中写的是搭在水边的庙台。现代的社戏是指偏远的地区逢年节时候上演的传统古装戏曲。(多媒体展示)

三、整读感知,理清脉络

课文根据时间顺序叙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请概括每部分侧重写了什么?(自读3分钟后小结)

学生概括交流:(过程略)

板书总结展示:看社戏表演——戏

              看演员状况——人

              悟艺术真谛——艺

四、精读课文,分析鉴赏

1.目的性阅读,寻找要点

豫剧表演有什么特点?河南农村的人们这种艺术形式有什么样的感情?作者的态度又如何?(速读文章12部分后回答)

学生概括交流:“观者如墙”,说明群众喜欢爱看。儿子“喜欢看戏里的行头及翻跟筋头”;台下的观众“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作者她是逐渐喜欢。书上说:“一开始对豫剧,对这种土掉牙的土梆子戏也是不怀好意的,我总感觉到这种土梆子戏的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及至后来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农村后,由于日复一日地听,高音喇叭日出夜伏地熏炙,竟也就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学生速读课文,迅速作出总结,此处重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分析性阅读,理解内核

现今许多传统戏曲都遭遇了“寒流”,为什么河南的乡村老百姓还对传统的豫剧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意?(在文中画出重点语句,并抓住细节分析研读)

学生概括交流:它(豫剧)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

分析探讨:“不搭架子”是什么意思?

学生概括交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有人统计,单就《朝阳沟》一出戏,便有越调、曲剧、道情和河南坠子等数种。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这段话告诉我们豫剧是吸收了多种戏剧的特点,而且没有自己的规矩。这样就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东西。老百姓就可以当作是流行歌曲了。

此处旨在考察学生的敏锐判断筛选能力。

3.纵深性阅读,分析探究

文中唱了几出这种“土极且又俗极”的戏?透过戏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老百姓究竟爱看什么样的戏?(资料展示后学生讨论分析,调至展示台,展示学生分析成果)

展示资料:《包龙图坐监》说的是七十岁的包公退休在家,听说庞太师的孙子又为非作歹,就微服私访去调查,结果被当作坏人抓起来了,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将坏人绳之以法。另一出戏《大刀王怀女》说的是杨六郎的妻子王怀女在和丈夫失散以后,自己占山为王,抗击入侵的辽兵的故事。

分析总结:虽然着些戏是当地人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但是却反映了老百姓追求公正,渴望正义,爱国抗敌的传统民族意识。具有强烈精神渴望和文化给养的农民正是孕育社戏的肥沃土壤。

抓住细节,展开深度思考,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4.讨论性阅读,概括总结

当地百姓对社戏怀有极大的热情,艺人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结合课文具体分析艺人们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再举出实例证明)

1)艺人对艺术极其执着虔诚,凭本身吃饭。

①“那武丑的翻筋斗,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

②“尤其是那个身怀绝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斗,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

③“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郭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

④“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

概括总结:以武丑、武旦、老包几个演员的出色,写出了艺人们对艺术极其虔诚,认真敬业的可贵精神。

2)艺人们生活的异常艰苦,让人欷动容。

①“破的帘,简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台面,小得让观众心悸发怵”

②“那武旦刚才指鼻大骂老生时,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 (细节追问:从“手”的描写可以看出什么?)

细节分析:“兰花指”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演员还是要经常参加劳动的,生活辛劳,并不是完全专业的演员。

③“猫儿脸姑娘……那脖子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说她两个月没洗澡,未必十分地错。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尤其是那胭脂,很像是廉价的广告颜色。”

细节分析:艺人们平时奔波辛苦,无暇休整,生活艰难

④“逗笑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

“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然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 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

对比照应:艺人们演出竭心尽力,可是酬劳微薄,只能以面条充饥,此处与前文“钱岁要得不轻贱,却不乏人买”的零食摊,让人倍感心酸。不仅如此,女演员还有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挑在肩头。

总结艺人们的特点:这些生活在民间的演员用他们的全部热情,弘扬着传统艺术,为老百姓送去文化给养和精神食量,而他们自己却仍在贫困线上艰难度日。这种在艰辛中执着于艺术的精神更加难能可贵。

五、解读内涵,纵深思考

“我”作为一名在乡间体验生活的作家,我又有哪些体会呢?

“我”不仅看到了文化在民间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营养的生活土壤,对于演员们艰辛的生活“我”更从人道的层面真切的去关心去帮助。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我”更像是生命的抚慰者。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我们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精神抚慰。

作家资料链接(投影展示):

王英琦,女,1954年生,当代著名作家。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17部散文集。散文曾获过全国及省级奖,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和欧洲各国。她在创作上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注重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完善。她的散文以其对自己人生旅行和芸芸众生酸甜苦辣的真切描绘,个人情感坦诚率性的抒发,自然明快的风格,朴实无华的语言,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赞誉。 王英琦,因其独特的气质、经历和艺术风格,因而有“大陆三毛” 、“江淮才女”的美誉。近年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 

她的人生格言:“为人性的纯洁、自由而奋斗!”

六、艺术美读,感悟魅力

1.语言雅俗之美

作者是安徽人,却在这篇散文中娴熟地运用了地道的河南方言。不同于一般作家在农村的短暂体验,王英琦“朝起夕宿,举目窗外清冷冷萧瑟的菜地,捧着滚烫的玉米红薯粥,我每每总会挂心起那个‘飘乡戏班子’,那个女戏子和她的孩儿。也不知道,于今,他们又飘零到哪乡哪村去了,那娘儿俩,可太平大吉?……”,真正融入了河南乡村生活,在写作时挥洒自如地展示了河南方言的魅力。如:“昏黑的天,刚生出第一窝星崽儿,女房东小桂子便咚咚上楼来了:‘喝罢汤了?’(河南农村对晚饭的称谓) ”。在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语言中,作者质朴无华的语言看似豪放热烈,甚至带有浓烈的阳刚之美,但却充满了质朴的深情和悲天悯人的关怀。

2.形象塑造之美

第一部分写武丑、武旦、老生,采用群像扫描的手法,说明这些人行头虽不雅致,表演虽不纯熟,但他们是凭本事在艰难度日,深受百姓的喜爱。第二部分将笔墨聚焦到两个典型人物身上,反映他们艰苦的生存处境。两相结合,全面客观,更具说服力。

3.情理交错之美

作者从感觉处起兴,在低回沉思之处用力,在情感的核心中不断打磨着自己的心灵,并试图从自己的生命和现实中抽取一些理性的光彩,这使她的散文既有美的感性显现,又有理念的深入思考,既避免了情感倾向的泛滥,又避开了那种机械式的说明,给了我们一种有意的影响与启示。

4.艺术留白之美

文末“我又看见了那位演包公的男演员。他今晚一袭便装,好不英俊倜傥的样子。他仍抱着那女戏子的孩子,间或深情地望望女戏子,复又感激地瞅瞅我…… ”这个细节在阅读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有人会避开不谈。但这个细节我们不应忽略,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诚挚的情愫,并予以尊重和关怀。而作者在此处戛然而止,而将个中情味留给了读者,希望读者在这个留白的空间读出应有的感悟。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相互讨论探究,当堂展示成果

七、联系现实,深度思考

1.【文本内部深化】文中的在民间体验生活“我”连看了十五场社戏之后,对于文化艺术探寻出了什么道理?

“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总结:十五天的社戏,我看到了艺人们艰苦的生活,看到了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执着,作为一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作家,我更懂得了底层民众是社会最庞大的群体,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是艺术的本源,是绵延不断的艺术生命。我国的文学之源《诗经》就来自于民歌,站在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思考去探求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

2.【理性反思现实】我们人民大众,欣赏的艺术层面可能并不高雅卓立,虽然通俗直白,但是艺术的创作者们能否像文中的演员一样真正走进民间从事贴近我们人民的创作呢?怎样能承担起人民大众的精神向导和精神抚慰的工作,在喧嚣中植一片净土?

当今荧屏创作,所谓的雷剧层出不穷,脱离生活的抗日奇侠剧,儿女情场的变异神话剧,争吵不休的婆婆媳妇剧,暴力不断的功夫剧,和传统的戏剧相比,居然攫取了许多人的视线,同学们可就这个问题好好地思考我们的文艺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走?

3.【自我内省诘问】我们当代人爱看什么?对于“艺术”二字我们的认识是什么?

艺术创作也要迎合市场,而市场的文化消费群体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创作的走向。文化下乡,草根艺术。

八、汇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文内容

富强——贫苦的乡村需要我们去建设去改变

文明——百姓对豫剧的喜爱反映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平等——作者与演员的平等交流

公正、法治,爱国——包公戏的长盛不衰

敬业——演员们的勤奋努力

诚信、友善——作者对演员的善意关怀

 

【补充阅读】

一瞬

王英琦

一夜怪梦百出。天还没亮我先醒了。

蹦下地,推开窗:乖乖,一场大雪真够味儿!

书懒得看,稿子不想改,突发异想地要在这漫天大雪中去湖边走走,做点而自由体操深呼吸什么的。

这个想法让我有点激动,有点得意。

我这人,就是要显得与众不同一点。平时大家一窝蜂地赶去晨练,我偏在被窝里沉住气地睡大觉;今儿个下雪,没一个家伙出去,我倒偏偏要去活动筋骨,独占风流。

湖边到了,很静。静得有点揪人心。

那雪下得煞是沉着,不紧不慢,柔抚万物。

果然没人。凝视湖面,回顾空灵,便有了一种独享一隅空间的秘密喜悦。

吸进异常新鲜的空气,吐出二氧化碳,又抡胳膊撂腿地来了几套不成路数的自由体操,自觉可以抗它个十年八载不闹病了。

远处似有跑步声。情绪一下子给败坏了。

这是谁,硬充的哪门子英雄好汉?这天寒地冻的大雪天还出来跑步,也不怕被摔成八瓣。

近了,看清了。竟是一个老太太!她有几多岁了?估不透。反正够老的——做我的奶奶还绰绰有余。

她停住了小跑,笑眯眯地朝我点点头,然后从我身边走去。

我惊异地望着她。望着她那两鬓一丝不乱的萧疏白发,望着她那身上枣红色的、透出青春气息的毛衣……

她是一个老干部,还是一位大学教授?她是个普通老媪,还是个“高级老太太”?她有怎样的生活坎坷,怎样的人生经历?

——是个谜。

我对谜不感兴趣。问题是她这样一大把岁数,在这样的大雪天——竟敢出来跑步!

人生的尽头,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我从这个萍水相逢的老太太身上似乎感悟到什么……

而我,才多大啊,三十刚出头,跟她比还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却常有一种什么都到了头的感觉——真是造孽不浅!

雪在这一刻小多了……

我还站在那里,呆呆地目送着远去的老太太——确切地说,目送这那一星枣红色。

我蓦地有了一种想干点什么的欲望。

我想马上把那本《社会生物学》啃完。我想立即把那篇缠死人的稿子改完。

我从今天起,要让生活有规律,有光彩,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人生际遇,真是个说不清的怪物。

有时候,就是那么短短的一瞥、一瞬,就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这就是人生。

 一唱雄鸡天下白

吕赟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感受音乐作品的时代气息,理解这一时期(50y-90y)的音乐作品。

教学目标:

1、根据音乐作品了解我国(50y-90y)音乐发展的概况。

2、通过欣赏、学唱、分析、表演,记住《在希望的田野上》、《瑶族舞曲》、《春天的故事》的主旋律。

3、能结合本课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实况录像片段。

设问:这段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949101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中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正所谓“一唱雄鸡天下白”。)

问: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词,它的意思是什么?

2、解释“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毛泽东的诗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句诗句。古代诗人李贺在《致酒行》中也提到,“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意思是:雄鸡啼于清晨,一声长鸣,驱走了黑暗的长夜,开始了光明璀灿的新的一天,故后人常常用“一唱雄鸡天下白”来象征伟大的变革。

过渡语:经过长期艰苦的浴血奋战,终于挣脱了枷锁的中国人民,放声歌唱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二)、欣赏《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1、时代背景:建国后虽然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但在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整个世界环境动荡不安,人民渴求和平持久的心理特别强烈。在这种形势下,这首歌曲塑造了全世界人民手挽手、肩并肩,为争取人民民主、争取世界和平而英勇斗争的形象。

2、歌词:(除了毛泽东,还提到了哪个人物?)斯大林:前苏联国家元首。五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十分友好密切。毛泽东出访苏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走出国门。斯大林派出了大批技术专家到我国来,帮助恢复战后的经济。中苏关系十分友好。

3、介绍瞿希贤:(幻灯片)女作曲家。解放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她的作品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她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成为国内外音乐团体经常演唱的曲目之一。

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获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一等奖,是五十年代最受大家欢迎的群众歌曲之一。

4、歌曲特点:歌曲采用了明亮的大调式,进行曲风格。第一部分(齐唱)运用的切分节奏和同音反复,坚定而有力;第二部分(合唱)情绪高昂,热烈奔放。

(三)、欣赏《瑶族舞曲》

过渡语: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提倡各民族平等,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获得新生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对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感激之情非常强烈,他们放声歌唱,歌唱新生活、歌唱祖国、歌唱党和毛主席。一首《瑶族舞曲》即以器乐曲的形式,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心声。

1、介绍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情况。 

  中国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是在古典和民间乐队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管弦乐队的特点而形成和建立的。这种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一般分为拉弦乐、吹管乐、弹拨乐、和打击乐四个乐器组。

2、介绍民族乐器:这首歌曲的主奏乐器有:高胡、二胡、。

高胡与二胡基本相似,主要区别是琴筒较细,多为圆形,又名南胡、粤胡。高胡是演奏广东音乐的重要高音乐器。形制似二胡,琴杆、琴筒均比二胡短小,定弦比二胡高四或五度,故名高胡。高胡音色清澈、明亮,富于表现力,是民族乐队中二胡族的高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及歌舞伴奏。

二胡:典型的中华民族乐器,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弓拉弦鸣乐器类。

  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音色刚柔多变。由于流传和使用的地区不同,演奏法基本一样,但都具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二胡在国乐团中是主要的旋律乐器,既用之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中国的许多地方戏种、曲艺说唱等艺术形式的主要伴奏乐器即为二胡以及二胡的“同族兄弟”板胡、京胡以及高胡等等。在民间戏曲的多种戏种中均为重要的伴奏乐器。

3、乐曲欣赏:

皎洁的月亮升起来,瑶寨的长鼓敲起来,

熊熊的篝火燃起来,姑娘小伙的舞蹈跳来。

民乐合奏曲《瑶族舞曲》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美好生动的画卷。作者原来是为西洋管弦乐而作的,后经过彭修文的改编,将乐曲改为民族管弦乐合奏。以高胡领奏代替了小提琴领奏,以笙、管等民族管弦乐代替了西洋小号,使得整个乐曲的民族特征更为强烈,展示了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强大的表现力。因此,与原作比起来,这首改编后的民乐合奏《瑶族舞曲》更受大家喜爱。

4、教师带领学生随主题音乐一起舞蹈。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是50年代的歌曲,我们常常说“音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时代生活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本质的事物”。建国以后我国经历了1949年至1956年的“过渡时期”,1956年至1966年的“曲折发展时期”。那么反映60年代社会生活的代表音乐作品又有哪些呢?

(四)欣赏《我们走在大路上》

1、背景介绍: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十一个年头(1960年),中国经受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先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盲目冒进政策,国民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再是自1959年到1961年的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人民温饱问题严重,这几年被称作“饥饿年代”。除了国内的天灾人祸,国际环境也十分恶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包围的“反华联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却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大搞修正主义,与中国反目成仇。

在这场灾难过去不久,一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唱响神州大地,如同一股春风温暖了人们的心灵,如同一支号角唤起了人们的斗志。这首歌曲恰逢其时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唤起了大家的共鸣,坚定了人们前进的信念。此外,这首歌从音乐创作方面来看,也是民族音调与西洋进行曲曲式完美结合的一首成功之作。

2、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什么特点?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3、总结:主歌部分的旋律起伏,气势宏大,展现出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昂首挺胸的形象。副歌部分情绪昂扬,催人奋进,富有号召性。

过渡语:1966年至1976年进入文革时期,是我国的“停滞时期”。1978年以后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下面我们来欣赏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五)、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

1、背景介绍:歌曲作于1982年,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八十年代的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农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歌曲描绘出一幅八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画面,唱出了家乡田野的美丽景色,也唱出了农村的新面貌和农民对未来的希望。

2、介绍施光南:著名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他卓越的创作才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音乐世界。

主要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打起手鼓唱起歌》、 《祝酒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3、歌曲特点:反映了新农村的秀丽画面和农村劳动群众的心声。歌曲的音乐主题不是来源于某地某首民歌,而是作曲家将南北民间歌曲的风格糅合在一起,朴实而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唱形式为领唱、合唱,合唱部分运用了劳动号子中一唱众和的衬腔手法,更增添了歌曲的活力和生机。(1)、以领唱为主,热情洋溢地歌唱家乡田野的美景。(2)、领唱与合唱,描述了农民欢乐的劳动场面。(3)、以合唱为主,表现了农民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4、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

过渡语: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的时期,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正如春笋般唤醒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邓小平的“南方考察之行”占有难以估量的地位,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春天。我们可用“春天的故事”来作为概括。

(六)、欣赏《春天的故事》声乐作品。

1、背景介绍:一个春天的故事,一个中国的崭新开始,这首歌就这样记取了中国新时期发展的历史。 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改革开放给深圳特区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诗史般的气势——难怪后来它被成功地改编成了交响乐;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后来,这首歌被选入大型文献记录片《邓小平》,一时间国内国外都在传唱。

2、歌曲特点:歌曲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歌曲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宏伟气魄,作者以委婉抒情的旋律、富于变化的节奏创造出一个生动朴实的音乐主题,抒发了全国人民爱戴小平同志,歌颂美好生活的情怀。朴实简洁、寓意深刻的歌词,亲切感人的曲调,融化在演唱者婉约柔美的歌声里,仿佛春天的温暖扑面而来。 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本屡经磨损的像册缓缓翻过……

(七)、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欣赏的歌曲和乐曲所处的时代背景,说一说自己听赏后的感受。

(八)、总结:我们今天欣赏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一时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几次的变革当中都留下了音乐的痕迹,反映了这个时期的人民的精神面貌,让我们对新中国建立以来所走过的历程也加深了了解。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新时代,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