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部门在线>团委>海中团音>详细内容

海中团音

“我们的节⽇·中秋节”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二)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2-09-15 12:44:26 浏览次数: 【字体:

明月不暗,薪火相传

高一1)   施雨凡

秋,如一叶飘落,书写余韵未尽的诗章。诗篇尽头便是中秋“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寄托思念,阖家团圆之时,那一轮明月早已浸润了秋色与诗情

当桂蕊送来新香,如绸的月光洒落窗前,便牵动一腔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秋风乍起,满地黄花堆积,身处异乡的游子凝望高悬于空中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他是否是在思念双亲,或是兄弟姊妹,又是远在海角的友人?他是否想起幼时一家人围在餐桌前的温馨和睦,是否想起记忆深处口齿留香的蟹黄香味?王维曾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不错的,尤其是中秋,对家的思念一直萦绕在游子心头。

满月当空,意味着团圆,纵不能在一处,也要“千里共婵娟”。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当中“家”的思想中国人几乎将“家”这个字刻进了骨子里。一轮秋影转金波,在灯光照耀下,食物的色泽愈发诱人,四五个人甚至十几人,围坐在一起,情亲就在这里氤氲,文化传统便这样渐渗入中华儿女的血脉。

中秋之月深深植根与中华传统文化,如一根精神纽带紧紧联系起于月光沐浴之下的千万家庭,人们对中秋的美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着一轮圆月之上。自古以来人们便渴望探寻月的秘密:嫦娥奔月、玉斧修月、吴刚伐树、阎扶树影......无不展现国人渴望上天揽月的愿望。而今我们已向探月工程迈进了一大步:嫦娥五号“绕、落、回”,一口气走完其他国家三十年的路程。曾经高悬于天宫之上的明月已被我们揽入怀中。中国文化的探求精神生生不中秋,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文明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秋,并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狂欢,而是心灵的接近,是精神的共鸣。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皓皓兮明月,薪火之不熄。

 

月色与桂影之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吕臻锦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佳节,注定是一个特别的夜晚。向远处望去,万家灯火,依然如昼。

 对于现下许多人来说,三天假日,难以偷闲。许多传统习俗渐渐被新式的庆贺形式取代,震耳欲聋的炮仗和满地的彩纸似乎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属于“中秋”的那份仪式感或许渐渐正慢慢淡去,但中国人对节日的归属感,仍然恒久不变。

    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故谓中秋。儿时记忆里的中秋永远是闪耀的焰火,香甜的瓜果和各式的月饼。北宋人孟元老曾在《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人们,出于对月的崇拜和对丰收的期望,拜月,祭月,守月,现在的人们,虽然没有了对中秋浓浓的期盼,但“月到中秋分外明,金桂秋波暗香浓”的文化认同感仍然不减,那是人们期盼在一年中最圆满的时候跟家人团聚。

    佳节思亲,把酒言欢,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愿望。我们都知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愁思,但我们也不能忘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圆满。如今,青年人在外奔波,或维持生计,或忙于求学,我们似乎很少能停下来看看夜色中的月亮。而中秋,便是一个能让人们放慢脚步,欣赏美景,陪伴家人的节日。纵使不在身旁,也能在月色下看到爱人的脸庞。要不怎么有张爱玲的名句“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呢。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中秋更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吃月饼,赏桂花,玩花灯这些活动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人们将自己对节日的物质解读和精神寄托全部存入那轮小小的明月之中。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赏灯,在超市中买到各式各样的月饼,吃在嘴里是甜的,却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乡愁。我现在才反应过来,那些近在咫尺的美好,是奶奶手上的桂花糕,是爷爷酒杯里的月亮,而现在只能一遍遍回忆。

在故乡怀里,亘古不变的,是中秋的亲情和那轮相思明月。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终审:hzwh76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