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咨询中心>家教天地>详细内容

家教天地

消除无形的压力,为孩子减压

来源:壹心理 发布时间:2020-11-2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01社会分工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现代心理咨询的出现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工业革命的主线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竞争和压力。

分工加剧,需要更多的人从事全新的领域,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生活。

而机会带来竞争,大家都想从事“好”的工作,必然会有激烈的争夺。然而,个体是无法确定和掌控争夺的结果的,未知的结果又给个体带来了压力。

另外,社会分工需要严格规则的支撑,需要更多复杂的社会制度的约束,甚至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而在漫长的采集社会、农业社会里,对个体的要求是,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个体能动性去生产。

那时候,社会分工很宽泛,竞争压力小很多。

如务农,农民需要参与从翻地播种到收割打粮的全过程,每家每户需要做的事情基本一致,生产能力的差异也很小,基本没有竞争带来的压力。

再如,木匠、铁匠等工匠活儿,需要一个人完全掌握该领域的所有技能,从学徒工成长为工匠师傅,经验式学习需要很长时间,等学徒成为熟练工时,师傅临近退休了,并且师徒文化不存在竞争压力。

如今我们的生存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基因仍是为过去的生存方式而准备的,是在两三百万年之久的采集、渔猎,以及农耕社会中慢慢演化而来的。

短短300年的工业、科技时代的生活模式对人类基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基因准备与生活模式之间差异大的情形下,我们的身、心、智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身体方面,随着劳动方式的改变出现了很多有时代特征的病症,但医疗条件的迅速发展,不仅减小了负面影响,还延长了我们寿命。

智力方面,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伴随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科学知识的爆炸性发展,提供给每个个体的信息量非常巨大,这在最大程度上刺激大脑和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然而在心理方面,虽然在学科发展的角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从个体心理的角度看时,随着压力的增大个体的心理弹性变得越来越脆弱了。而且人们与关注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的程度相比,对心理发展的关注度非常不足。

02心理发展决定应对压力的能力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想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这就倒逼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是社会发展带给个体的要求,作为社会成员需要具备竞争力,否则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

重视孩子的社会竞争力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只重视外部的社会竞争力,忽视内部心理发展,就存在很大的危险。

身体、心理、智力支撑着孩子生命,无论哪一项弱或者缺乏都将影响孩子的生命质量。

身体是生物属性,智力是为社会属性服务,而心理决定着个体对世界的感受能力。

良好的智力发展是孩子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而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发展是孩子的生命底色。

Z在20年前,从南方的小村庄走出来,从基层一直做到企业高管。

在这20年,他的生活和事业一直处于上升和稳定期。

然而,在每一个当下,他总是有强烈的不安和焦虑。有一天,他感慨“哎…五、六年前是我人生最得意、最快乐的时候!”

然而,他忘了,他在五、六年前也经常感受到焦虑,并感慨自己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一个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的人,在每个当下,都无法感受到内心的舒适和快乐。

只有当下成为了过去,时间验证了它的安全之后,才会从观察者的角度反刍快乐,强烈的不安全感剥夺了对当下的感受能力。

活在当下,却感受不到当下的快乐。生而为人,生命应是多彩的,喜怒哀乐惧理应俱全的。然而,很多孩子们不敢快乐、不敢愤怒、不敢伤心,那又何谈生命质量。

如果忽视心理发展的后果,仅仅是剥夺了感受当下的快乐的能力、影响生活质量,大家似乎可以接受。

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强调的更多是个体作为集体的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很少关注和重视个体的感受。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出自木心 ——《从前慢》

在过去,人们生活在同质化的群体之中,交通、通信都非常落后,一个人在一生中接触或生活在不同群体的可能性很小。

群体利益的稳定,可以带给个体安全感,即便不强调个体的感受,仍然能够获得基本的归属感。

然而,当前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复杂程度,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人们聚集在一起,却用各种东西彼此隔开,个体很难感受到群体归属感。

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岛,并为此拼搏和付出努力,还要承受害怕竞争失败所带来的焦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有我们的孩子具备更高的心理发展水平,才能应对空前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适应当下的生存模式。如果孩子的心理发展不被重视,一味地给他们施压的话,我们需要担忧的不再只是生活质量的问题了。

 

03消除无形的压力,为孩子减压

那么减压(外部压力),就是重视心理发展吗?

当然不是。减压不是重视心理发展的条件,而是结果。

如上所说,身体、心理、智力是作为社会人缺一不可的发展内容,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要齐头并进。强调心理发展,只是因为社会和家长对此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其他两个方面。

当开始关注心理发展时,必然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压力及性格发展情况。学业负担沉重只是孩子情绪异常的一个可能的因素而已。 

孩子从出生开始会经历漫长的心理发展之路,慢慢地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自主感、勤奋感、亲密感等重要的性格特征。

然而,这些性格特征,孩子们并不能通过教学方式去获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通过理解和感受父母给与的反应而形成的。

父母给与怎样的反应,以及孩子们如何理解和感受父母的反应非常重要。比如,关于学业负担,父母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去做的,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

“孩子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了,我能做的也就是替他背个书包。”

“现在的孩子真难,学习难度远超过我们那时候了。”

“到了周末更累了,各个补习班安排的就像是在赶场子。”

父母的这种态度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们的负担和压力已经超过你们的承受能力了,但还是要继续承受着。

相应地孩子们对此的解读是“我的压力超负荷了,但我没办法自己做主,我只能承受着”,感受到被迫、不自主,以及“压力”。而此时的压力是真实的吗?

“恭喜你成为了小学生,从此你会拥有自己的书包,也需要你自己背书包,因为书包是你做为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的教科书内容难度提升了,说明孩子们的智力也提高了。”

“周末孩子想要上兴趣班,我就送他去,只是时间赶了一点。”

此时家长传递给孩子以及孩子所理解的信息是,学习是自己要做好的事情,这一代整体智力水平提升了(产生群体自豪感),想要上兴趣班需要自己积极主动争取。

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对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感,还有自主感,也会有压力,但这种压力是可以掌控的。

同样的学业问题,是压力还是动力,有时真的是在于家长的观念之中。

当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态,给与孩子恰当、积极的反馈时,有些无形的压力自然会消失,等于给孩子减压了。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