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在线学习>详细内容

在线学习

【海中团音·一米阳光】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来源:高二18班 发布时间:2020-05-0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分享

高二18  季思雨

 

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无疑是丰富多彩的。那些抒发万千情绪的诗词,那些承载华夏文明的古文,那些描摹人间百态的小说,那些聚集生命哲理的散文,无一不美。可是,语文之美,有时候也会让人想起李白的一句诗,“美人如花隔云端”。如此遥远的美,似乎只有觅得青云之梯,方能近其左右。

究其原因,我以为是语文这门学科太博大精深了。它与生活紧密相连,与各门学科、各种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引领我们探求人生的真谛,叩问灵魂的深度;它既务实,又务虚,如同一个百变精灵一样。

于是,我们拿到试卷后,往往是“举笔维艰”:翻译困难、理解困难、答题困难----如此这般,一半清醒一半懵懂地猜测着文章的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样的答题状态,肯定难以在语文试卷上拿到高分!

对此,我们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够真正的觅得语文的芳踪呢?

一、了解语文的特点

我觉得,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了解其学科特点,而语文学科,它首先要求同学们正确认知感性思维。

就拿阅读理解中的情感题来说,从情感本身来说,它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而且,同样一个东西或事物,每个人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认知角度的不同,得出的感悟往往也是不一样的。这种感性思维的模糊性和差异性,使得语文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结合文本,结合生活去揣摩、去顿悟、去调整。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个积累和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场破冰之旅。如果同学们仅仅从客观的、理性的思维出发,甚至是力求思维上的机械的标准统一,是没有办法学好语文的。

正如做饭,理科学习就像做西餐,多少克主料,多少克调料,烘焙温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都是非常精确的,只要按照步骤来,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味道相同的西餐。而语文学习就像做中餐,主料适量,调料少许,翻炒片刻,最终能够酝酿出怎样的味道,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要倚重同学们锲而不舍的思考省悟,要高度重视老师指引下的个人的经验和积累。由此也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特殊性。

王国维先生立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高度,为后世提出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高中生要想学好语文,也必经过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是层层递进、层层超越的。唯有登高望远,我们才能拥有更加高远的志向;而“终不悔”的锲而不舍,让我们的志向拥有更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回首”的豁然开朗,则让我们能够在不断的磨砺中,获得巨大的收获。

二、思维要与课堂同步

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上语文课的心态是很浮躁的。他们觉得,一篇阅读理解,老师应该赶紧把答案公布出来,对一下答案,这个题目不就完结了吗?可是,老师偏偏不直接说答案,往往又是文章背景介绍,又是作者经历评价,好像在东拉西扯,让人好不着急。其实,这就是答案的源头与溯源而下的过程,如此这般,才能真正的水到渠成。如果同学们每节课都能跟着老师的节奏,真正把握思考的流程,自然能得到最重要的收获,能得到让我们举一反三的法宝。老师在辛辛苦苦的教我们“渔”,而很多同学却只关注“鱼”,心烦气躁,左顾右盼,白白浪费了很好的提升机会,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是语文的门外汉。

事实上,同学们只有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进行严格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通过对课文这一范本的学习,才能真正逐步提高悟性,才能真正学会“据言会意”、 “因言悟道”、“依言入情”,从而不至于一直让自己陷在语文就是“死记硬背”的古板印象中。比如,《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表面上悲悯落花,实则是说一个少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惜与无奈。这种思维和理解上的迁移,只有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节奏,才能慢慢培养起鉴赏的感觉,才能做到“见山不是山”的文学敏感。,否则,我们只能味同嚼蜡并且粗暴的把林黛玉理解为一个精神不正常,行为近于荒诞的女子。语文之美,文学之妙,从何谈起?

三、日拱一卒无有尽

中国象棋里的“卒”,一次只能走一步,它不像“车”、“马”等一次可以走多步。但是这个“日拱一卒”,时间长了,也会积跬步,至千里。语文学习,就是需要这种“日拱一卒”的积累和韧劲。

就拿读书来说,博览群书是培养我们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基本功,甚至可以说阅读就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我们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几乎都特别喜欢课外书。他们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话题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思考的积累等。而这样的学生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语;同时,在阅读理解方面往往也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语文的根底厚实,离不开广博的阅读。根深而叶茂,自然会花繁而果硕。

记得《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确,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是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要积累就必须做更多的工作。否则,我们的阅读,就会像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什么有价值的痕迹也不能留下。

就我而言,我认为一篇好文章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重点关注文章的题目和出处;第二遍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以及主要的事实;第三遍重点关注一些重要的细节,对一些具体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同时,我们一定要牢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平时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勾勾画画,用自己的符号来标注信息。如用括号括出作者观点,情感态度;用直线画出重要的事实,论据;用竖线对文章段落进行分层;用圈来圈出重点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适当的做一些摘抄与点评。

而大家都很头疼的文言文,更加要慢慢积累。凡是在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老师强调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式一定要记熟。即使是没有要求背诵的篇目,早晚读时都应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也能更容易的找到文言文的语感。对于不要求学习的文言文也可以进行自学,从而完成课内知识的迁移,真正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拘泥于文言文的题材,可以适当的读一读文言文小说之类,用文言为工具,去多角度探究古代文化、古代人的生活,让自己的文言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在积累上,如果还有什么要说的,那就是——记忆!记忆!记忆!语文上涉及到的各种文学常识、文言文、诗歌、素材等等,光摘抄下来是没有用,尽量都要背下来,才能算是真正的积累,才能算是真正的“腹有诗书”。

四、妙笔来自妙思

我们的作文,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创作,因为考试中的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如果我们凭感觉洋洋洒洒地写上一通,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要做到准确审明题意,合理运用素材解析题意,精确安排结构,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才能胜利完成作文这一项综合性很高的工程。

审题是作文的命脉所在,如果题目都没看懂就匆匆下笔,就如同古人所说的南辕北辙,怎么写也拿不了高分。审题的功力固然体现在考场上,但是练习却是在平时。而审题,除了核心概念不能随便改动之外,往往都可以自选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因此,它不像数学题那样有标准答案,做完了对照一下就知道对错。在思维的多角度开拓上,我们平时可以结合老师的指导,对一些题目,先自己进行分析,写出大纲,再与语文老师交流,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并及时进行修正,再次审题,调整思路,写出最佳角度。可能一个题目需要好几次的修正才能真正把握。

至于素材,我们尽量做到一材多用。一个好的素材我们就要全方位的去记它,去理解,透析整个事件,了解各方对这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并对这个事件产生自己的有深度的观点。切忌贪多,导致事事只记了个表面,以致于不能对整个事实进行深入的把握,更遑论深刻的记忆。事实证明,没有准确把握素材,在临场作文的时候,是很难写出佳作的。

我们平时也许练作文的机会不多,但是,写作文是贵精不贵多。考试时候的作文是我们写的最认真的。不妨在考试之后,我们与老师进行交流,再修改这篇文章,再次写作,使它的结构更加成熟,语言更加优美,逻辑更加严谨,素材运用更准确。我看到有的同学一次作文最多改了八稿,这样的作文堪称臻于完美。本来就是自己写出的东西,如此修改之后,记忆自然是更加深刻,考前再读一读看一看,再次考试时如果可以引用,肯定会事半功倍。我建议同学们,一个月能够修改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优秀作文。

同学们,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即便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我们的成绩也不一定得到立竿见影的上升。但是,凡事贵在坚持,“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最后,我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歌赠送给各位,那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相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自然都会拥有自己学习语文的“青云梯”,即便“美人如花隔云端”,又有何惧哉?

 

小档案

姓名:季思雨

班级:高二18班 (2018级创新班)

学科获奖经历:

201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高一组全国二等奖;

2018年第十八届“苏教国际杯”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2019年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中小学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2019年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2019年江苏省生物联赛一等奖;

2019年江苏省化学联赛二等奖;

入学以来,每学期均获得学校“三好生”“学习标兵”等荣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