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概况>校史资料>详细内容

校史资料

沐风栉雨 桃李芬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7-2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沐风栉雨 桃李芬芳


——紫中校友忆母校


夏俊山 整理


王泽、许映光等是抗战时期紫石中学的学生,他们和不少同学一样,是从紫石中学踏上了革命征途的。岁月不居,人生易老,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早已满头白发的老人,回忆起当年在紫中求学的情景,仍然抑制不住激动,他们怀着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一起回顾了在紫中的那段沐风栉雨的日子,回顾乐当年辛勤教育自己的师长。笔者稍作整理,在此发表,一是表达对老校友的敬意,二是作为校史资料存档,以示来者。



抗战期间,紫石中学隶属关系几经变动,学校数次迁移,前后六年中,共计开课只有五个学年。


1.开创时的第一学年1938年春日寇侵占海安,不久撤出,海安仍归国民党统治,属泰县第八区。1939年秋,由地方募集基金,以著名耆宿、爱国老人韩国钧的雅字命名的紫石中学在此创建。学校全名是“海安私立紫石中学”,校牌乃韩翁手书。借广福寺(俗称东寺)东南角的庙房为校舍,招生百余人,初一设甲、乙班,校长何景平(镇寅)是如皋教育界知名人士。由韩国钧礼聘而来。教导主任叫吴善之,也是如皋人,执教数学。其他教师主要来自如皋、海安两地。当时教职员工20人左右(不包括伙房承包人及其辅工家属)


创办之处,学校设备虽不算好,但学校环境相对稳定,教学、生活还比较正规,有校徽(“紫石中学”四字,白底红字),校服(黑色),还统一制作了黄色的全套童子军服,每位同学皆有一套。同学们按时作息,住宿生坚持晚上集中自修,星期天有些同学到海安北郊的凤山温习功课。学校也组织了一些校外活动,如外出写生,参观海安电灯厂,到立发桥远足等。


2.新四军东进时的半年。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韩德勤(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蓄意制造磨擦,屯兵于海安;准备进犯黄桥。山雨欲来风满楼,苏北局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紫石中学校园受到波动,在紧张的形势下,不少同学有心报国,无心读书。到乐107,新四军黄桥决战取得重大胜利,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进驻海安,党领导下的泰县县政府也在海安镇成立,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师生情绪稳定,继续上课,秩序井然。直到1941220,日寇重新占领海安,学校才被迫停办。


3.学校在“联抗”地区复课后的三年。1942312,紫石中学在联抗地区复课,转为公立,经费由联抗部队拨给。这个时期,学校迁移三次。起初,校址在曲北区于王乡王家庄大士庵,上半年设初中三个班及高一、简师班,下半年增设高二班,入冬简师班毕业。这年在校生130人左右。1943年初,伪军占领王家庄,学校东迁海北区古贲乡贲茆庄的永镇庵,下半年,初中部移至丁徐乡的徐家庄。1943年冬,王家庄伪据点被拔除。“联抗”按实际需要,将紫石、成达和进德三所完全中学的高中合并成紫石联合高级中学(简称“联中”)。联中于1944年春在曲北区雍徐乡荀园沟王氏地主(王蔼春)庄园正式成立,开学上课;紫石中学初中部同时也迁了过来。这时,高、初中六个年级齐全,在校生增至160多人,教职员工近40人,是复课以来的全盛时期。此外,在海安的串场河东,还有一所紫石中学分校,是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储洋西边的仲家庵。1944年冬,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这个分校划给东台县,并入东台县中学。


这几年,师资增强,教学质量提高。校长孟心平,泰县蒋垛人,是“联抗”司令黄逸峰聘请任职的,兼教历史课。教导主任先是李剑青,后是陈永丰。李是扬州市人,教化学、几何;陈是如东县人,原省通中名教师在紫中、联中教物理、化学、三角。国文教师有:鲍勤士(贵藻),仪征高龄名士,前清贡生,曾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博物专科,执教高中国文;李蜀芝 (解放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离休前任泰县政协副主席)是一位国学、书法都有较深造诣老师,当时执教高中和初中国文;束秀冬,1942年教初中国文;贝岳南,教初中国文;孟熙民,教初中、高一国文。英语教师有:管易文,广东人,早年赴欧、美勤工俭学,曾在广州岭南大学任教;孙石灵,又名孙大珂,别名奇玉,“左联”作家,曾任暨南大学助教;来苏北后,先在成达中学任教,后到紫中、联中教英语、国文、哲学;沙海镜,教初中英语,1943年调离;郑志清,原成达中学青年教师。数学教师除陈永丰等人外,还有:冯毓厚,原省常中名教师,在成达、紫石两校兼课;孙纯一,原省扬中名教师,是进德中学校长,在紫中、联中教大代数。其他教师还有:高敏时,教美术、手工;孟尔鸿,教体育、国术等。由于学校地处敌后,且又分散,部分教师几处兼课,他们不顾安危,不避寒暑,不辞辛劳,往返跋涉,忘我的育人精神令人感动。老师多方面关心同学,有些老师除课堂教学外,还作课外辅导。同学们对老师很尊敬,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课堂秩序,绝大多数同学学习刻苦,学校当时采用的原文(英文版)《勃康实用化学》、《勃台物理》、《敢尤氏三角》、《范氏大代数》等,一般能够“吃”得下,“消化”得了。学校较有名声,这是吸引知识青年来此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4.日寇投降前的半年。194410月,“联抗”胜利完成历史使命,奉命撤销番号。紫石县政府决定停办联合高中,紫石联中到l-9451月宣告结束,紫石中学保留初中部,仍属县领导。1945年田迁至白米区的东扬庄,因距敌据点及交通线较近,后又迁至曲北区的校林庙,直至抗日战争胜利迂回海安。



紫中建校后,坚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革命精神,为学校的发展留下了良好的开端。


学校创建之初,以德、智、体兼重为原则,以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为目标。由于日寇入侵,师生崇尚民族精神,抗日御侮的思想很强烈,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等,成为师生崇拜的人物,校内校外到处是抗日救亡的歌声。当时大多数同学虽怀有不同程度的“正统”观念,但对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漠然视之。对韩德勤来校“训话”反映十分冷淡。对国民党军队中体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严重军阀主义很不满;对区公所、区常备队肆意抓人、严刑逼供表示愤慨。


紫石中学在“联抗”地区复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民主教育的旗帜,坚持敌后办学,既抓文化知识传授,又重政治思想教育。学校除按正规中学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开设各项课程外,后期增加了时政内容,开设了哲学选修课,组织学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紫石县政府秘书姚琮(笑予)等同志也来校教课。孙石灵老师主讲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史,同学们感到新鲜,认为言之有理,从中受到启发,部分教师也深表赞同。学校教学重视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如高中的同学学习理化课程,不仅学书本原理,还在李剑青、陈永丰老师指导下,进行生产墨水、肥皂的科学实验。1943年秋,学校还配合“联抗”粮食管理处办了财粮干部培训班。按当时局势需要,为“联抗”培训了急需的财粮干部。


“联抗”领导同志对学校很关注,成立了紫石县中等学校指导委员会,由“联抗”副司令、紫石县县长李俊民同志兼任主任,“联抗”原泰北办事处教育科长管易文同志任秘书。“联抗”召开重大群众集会,一般通知紫石、成达、进德三校师生参加,演出宣传抗日、拥护民主等文艺节目。”194211月,“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先生来“联抗”地区视察,特邀来紫石中学演讲,先生还在紫中参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使师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国统区、敌占区的黑暗和解放区的光明,更坚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胜利的信心。1943年夏天,“联抗”地区召开暑期中等教育座谈会,通知紫石联中的部分师生去听黄逸峰同志的讲话;1943年秋,徐家庄初中部发生乐围攻贝岳南事件,“联抗”黄逸峰司令亲自处理了这起事件;1944年反“扫荡”后,黄司令亲临学校给师生作时政报告;陆续派一批进步师生来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44年秋,为配合“联抗”部队讨伐陈泰运税警团的斗争,紫石联中组织部分同学走出校园,到前方去做群众工作,进行乐抗日讨顽的宣传。


这个时期,学校党、团组织(是不公开的)有了发展,加强了青年学生工作,学校的政治气氛比较浓厚。起初,学校有贝岳南、王泽、周玲()三名党员,1944年春,党组织又派党员徐康国(康尔)、陈伟明()、徐惠民等来校插读,在进行思想工作的基础上,个别发展党员(至19451月,学生中共有共产党员近20名)。1944年夏,党组织在紫石、成达、进德三所中学范围内秘密建立了“联抗”地区青年解放团(简称“青解团”,是当时苏中三分区进步青年的群众性组织),王泽为团长,徐宾为组织委员,途承德为秘书。在青解团的外围,又建立了青年解放先锋队,发展了一批队员(主要是在初中部)。团组织在紫中、联中发展了几十名团员,后来,大部分青解团员特别是骨干都先后参加了共产党。


194445月间,为了协调和指导各校学生会的活动,学校成立了“联抗”地区中等学校学生联合会,王泽任学联主席,徐宾任学联宣传部部长。联中学生自治会于1944年秋改选,由王维鸽接替王泽任主席。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围绕教学任务,进行抗战建国的爱国主义宣传,以激发同学们的民族、民主意识,确立革命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党员、团员的骨干和学生干部最了解同学的思想脉搏,经常在课外活动时间或晚上与同学们谈心,做个别人工作,或者团结三、五个同学在一起,通过闲谈、聊天、叙家常、讲故事等方法,灌输革命思想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以自己的勤奋学习、克己助人、艰苦朴素等行动来感染同学,带动他们一道进步。因此,他们和大多数同学情同手足。另外,学校当时也开展了多种集体的、社会政治活动,如动员同学参加哲学讲座,组织和主持各种纪念会,举办夏令营,挺进边区化装宣传,出墙报、演话剧、扭秧歌等。学校西厢房的密室,是青解团活动的场所,后壁地下室是存放宣传文字、工具的地方。这些活动对团结教育学生群众,促进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活跃学校政治生活和进行社会服务等,都起了较大作用。特别是1944年下半年,是学校复课以来政治气氛最浓厚的时期,师生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那股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的政治热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辛勤教学、刻苦读书的良好校风,体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学校的特色及办学宗旨。


这个时期,日、伪军和特工队对学校的骚扰破坏活动,也逐步加剧。1943年初,伪军在王家庄筑下据点,学校被迫迁移。同年初秋,敌伪军包围了徐家庄初中部,入冬又对永镇庵及其周围进行“清乡”,部分同学和教师的宿舍(分散在一些村落的群众家)遭到洗劫,被掠去不少财物。而学校在苟园沟时,敌人的侵扰就更多了。春末的一个凌晨,胡家集据点的伪军、特工队奔袭学校。对校内校外普遍搜查,打了孟校长和管老师的耳光,在河南庙房学生宿舍,特工发现初中部小李作文簿内有句“在日伪统治下老百姓有怨无处伸”的话,如获至宝,碰巧伪军紧急集合,小李才得幸免。这年秋天,日伪军“扫荡”联抗地区,紫石联中是其目标之一。敌人下乡前夕,得到消息的校领导,决定将全校师生转移到距胡集据点不远的王家楼王氏大地主家(这是出乎敌人意料的),闭门不出。翌日下午,一股日寇突袭学校,扑了个空,气急败坏地将部分校具摔到校门前的河沟内。当敌人走到距同学们埋伏点很近的西大路时,大家紧张极了。路西边有家杂货店,孟校长和一个年轻的事务员先在那儿装成老板和站柜的,当扫荡的敌人到来时,他们机智地拿出几包烟,把敌人应付乐过去。师生们从门窗缝里看到敌人沿大路向南开往胡集据点,都捏了一把汗,直到天黑后,大家才安然返校。还有一次,是在“一二九”前夕,学校筹备开纪念会,排演了节目;还准备了花生糖,师生们正在高兴的时候,胡集的伪军、特工队夜间又来奔袭,在校南一里多路的地方,被我民兵阻击,师生们听到枪声,立刻打背包转移,刚刚离校,敌人就赶到乐,在背后猛打枪,追了一段路,敌人不明虚实,没有敢深入追赶。师生们这才平安地转移到乐中心区。过了两天,师生们又一同回校,按原计划举行了“一二九”纪念会,师生同台演出了思想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以上,一幕幕惊险而感人的场面,至今记忆忧新。





1944年冬,紫石县委决定停办高中,从联中、紫中(初中)动员部分同学到党群、政府、军队、新闻、文教、财贸等部门工作。同年12月,在县委驻地丁家垛举办了“寒假学习队”(党训班),参加的有高、初中同学约30人,学习队由谢承熠同志主持,王泽、陈伟明、徐宾等参加领导。县长魏翘南同志曾来作过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在学习队中又发展了几名党员。一个月后,学习队结束,同学们愉快地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这段时间,从学校先后参加工作的数十人(包括未进学习队的同学),大多数是党团骨干。当时没有参加工作的高中部同学,除一部分休学在家外,一部分进入其它学校继续学习。


日寇投降前,敌人虽疯狂地进行挣扎,但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好转,“联抗”根据地的扩大,增大了我们的回旋余地,学校坚持教学,直至抗战胜利后,随县政府迁回海安镇。


现在,我们这些紫石中学的老校友已经遍布四方,尽管各人经历不同,但绝大多数同学继承和发扬了革命传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矢志不渝地勤奋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往事难忘,当我们共同回忆起母校的这段风雨历程时,仍然抑制不住心潮激荡。

分享到:
【打印正文】